省内游 风土人情 清空筛选条件
风土人情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现代意义上的湘绣主要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古代宫廷绣,士大夫闺阁绣的技艺与某些形式,同时吸取了苏绣和粤绣及其他绣种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容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乱针绣等都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注重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湘绣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上虚实结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
694 2025-07-25
风土人情
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安仁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全国独有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百科近千…
589 2025-07-25
风土人情
茅古斯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土家原始剧种。演时全身缠茅草,头着5根棕叶长辫。除女茅古斯(祖婆)外,每人拦腰扎一根草绳,前头一端染成红色,或缠上红布,模拟“粗鲁棒”(男性生殖器)。演唱“砍畲”、“筛灰”、“挖土”、“撒种”、“打猎”、“接媳妇’(土语:洛卡妮)等生产生活内容,插以吆喝、对话和鲁莽动作,是似歌似舞又似戏的古老戏剧。每年正月初三敬祖,村民们装扮毛人表演先祖故事,故名。作为一种“驱秽辟邪,禳灾纳吉”的崇祀和祭奠先人、传承祖风的盛典,存活于湘西境内的摆手活动(土家族谓之“社巴日”)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永定、桑植以及湘西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仪式剧。演员结草为服,有…
494 2025-05-16
风土人情
作为张家界的传统戏曲阳戏,一直以来在张家界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如果过元宵节或得大的活动,或是父老乡亲们在办喜酒中都会请主演也表演,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之首,尤以桑植、永定为主。桑植阳戏源于湘西北花鼓,以唱腔婉转悠扬、音乐气氛热烈见长。1935年,由永顺刘朗轩阳戏团来洪家关演出并传入。40年代中期,当地乡绅贺星楼、韦润吾、谷彩芹等,延聘永顺县石堤西阳戏艺人张雅吾为师,收徒22人,办起阳戏班,带徒授艺,走村串寨演出。谷志壮、刘芳豹、萧安来等,为该戏班艺人之佼佼者。桑植阳戏除在洪家关乡流传外,还有打鼓泉、汩湖等乡。永定阳戏亦深受本地人及省内外戏剧观众的欢…
1251 2025-05-16
风土人情
花灯是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张家界花灯有两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灯,二是桑植花灯。二者曲调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区别,前者舞,桑植花灯则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灯有固定节目曲牌,拌以二胡、大筒、打击乐。尤大庸花灯闹元宵,一人唱,万人和,人山人海,如痴如醉,堪为民间文化一大奇观。
930 2025-05-16
风土人情
围鼓又叫打馏子、打家伙、打排鼓,是民间打击乐合奏形式。围鼓班子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鼓师指挥,两个击钹(头钹、二钹),一人敲大锣,二人吹唢呐。围鼓点子有:切锤、长锤、夺五锤、幺二三、雄罗汉、牛擦痒、懒牛摆尾、蛤蟆吐泡、龙虎斗、大(小)急急风等百余种。永定区沅古坪流行排鼓,与围鼓大同小异。主要点子有:喜鹊含梅(一二三)、八哥洗澡、幺板、三二一等十余种。主要曲牌有:大迎红、大节高、小开门、秋彩五福、音五雷、峰人松、唢呐皮、五马等。
894 2025-05-16
风土人情
在土寨苗乡,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粑粑,有纯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包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有些爱讲究的土家人,还用蓼竹叶包成1对1对的,在粑粑内放有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 土家人民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谓打糯米糍粑,据当地乡土志书记载:“系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约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
241 2025-05-16
风土人情
“哭嫁”是土家族人婚姻习俗的一种。这习俗究竟从何时兴起,现在无从考究。在土家族民间,姑娘出嫁时还必须唱《哭嫁歌》。“哭嫁”的内容很丰富,土家姑娘在“哭嫁”时唱的《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祥。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人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声哭唱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凄楚之情,饱含其中,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的。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
950 2025-05-16
风土人情
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其中以叭咕苗寨最为盛行和最有特色。苗家娶亲嫁女,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和贤惠大方的亲朋戚友,总是要把这门喜事办得体面热闹,同时也总是要借个良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富有,广交朋友。主人把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包谷烧酒,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在自家的大门口摆下大方桌,桌子上摆满了一碗碗喷着清香的美酒。客人来时,由主管把门的族老首先唱讲贺词,然后,客人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祝贺词: 最尊敬的客人, 你们不怕旅途辛苦, 来到我们这个贫穷的地方, 山路虽然狭窄陡险, 总有你落脚的梯坎, 泥泞虽然脏滑, 青石板路平稳而又闪光。 …
1036 2025-05-16
风土人情
摆手舞又名“舍巴舞”,系土家歌舞。旧时“土民祭神摆手为之戏”,逢年过节,土家男女着“斑斓”服饰,聚集“土王庙”和“摆手堂”,举行祭祖仪式。由梯玛神师(土老司)领带,摆手长歌起舞。主要动作是“手脚同边摆”。此舞人数多少不限,一字排开或围成圆圈均可。舞蹈者随着锣声鼓点且唱且摆,模拟多种生产生活动作,“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舞姿粗犷,富有古朴奔放的生活气息。
1015 2025-05-16